照顧家人算是服務嗎?續談改變潮流

TTT今年一月底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我對哈佛教育學院的報導“改變潮流” (Turning the Tide)的心得。在當初,我只針對社區服務寫了一篇“你是要社區服務,還是要服務社區” .在那之後,我陸陸續續也有在各個其他升學中心辦的教育座談會中,或是我自己去演講的時候也有提到改變潮流。今天這篇就把改變潮流剩下的部分拿出來討論“改變潮流”三個重點:

1)有意義的社區服務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and community service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public good),這點已討論過了

2)學生道德參予跟付出(Assessing students’ ethical engagement and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3)重新定義個社會族群的學業成就 (Redefining achievement in ways that both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for economically diverse students…)。

stencil.default第二點特別提出來的例子是因為需要照顧家人,而沒有時間跟金錢做其他活動的學生。在改變潮流中所提出來的建議,就是要特別表揚這些學生。因為長久以來的社會觀感就是,社會服務就要夠曇花一現地吸睛(類似飢餓三十的概念),可是忽略了一些學生每日都活在要”付出”的生活模式裡面為家人賺取生活費 “to provide needed income”。在推薦信或是自傳裡面,這些都是很可以提出來的話題。簡單來說,在大學審查的過程,學生平時的言行舉止,應該要比短期的社會服務更有分量。

最後一點可能會讓一些家長稍微放點心。第三點提到課外活動重質不重量,甚至強烈建議大學申請表上面只開三、四個欄位就好,多了也沒得填。目前Common apps上面是可以填到十項活動 (activities),這樣真的有點太多。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項建議,因為簡單實行,也強迫學生找出自己的路。以前聽說的一音樂一體育的迷思,如果遇上只有三個欄位,那跟主修有關係的活動就只剩一格,這樣固定模式的升學規劃勢必不可走。

還有AP課程越多不代表越好,大學可以先跟高中生通知,他們最多看幾門APs,多拿了也沒用。目前UCs已經在這樣做了,在計算學生的時候GPA的時候,只看八個學期的AP成績,學生可以多拿,可是不能全算進去。另外幾點建議包括學生家長不要過度協助(overcoaching)、減少SAT&ACT的地位、跟不要只看”好”大學。

Cheerful students throwing graduation caps in the Air

我覺得這份報導的本意很好,一方面讓更多人可以有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稍微減少學生的壓力。我覺得對於家裡經濟狀況還不錯,父母人脈也廣的家庭,這份報告其實沒有特別幫助,也沒有特別傷到學生入學的機會。對於家裡經濟狀況比較不好的家庭,這份報告對這些學生是一道曙光對於家長無太多人脈,小康的環境又無法提供”時勢造英雄”的故事的話,學生需要更加自主,在課外活動跟義工方面,更加提升自己的主動力創造力、跟敏感度﹑如果要用點老舊的說法,其實就是強調要成為個對社會有貢獻的高中生。

Turning the Tide 原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